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?當年被人类放養北極的69只企鵝,后來怎樣了?

文|科普圈

南極和北極雖然都是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凍的環境,但是二者擁有的物種卻不盡相同,比如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。

嚴格來說,企鵝并非南極獨有。世界上一共有 18種企鵝,大多數生活在南極,如帝企鵝、阿德利企鵝等等;

少數企鵝也出現在其他大陸的南部或沿岸地區,例如生活在 非洲開普敦海灘的非洲企鵝,因為叫聲像驢叫,它們還有個名字是「驢企鵝」。

不過,在自然界,企鵝的步伐還沒有邁到北極。有個熱門的問題是「為什麼北極熊不吃企鵝」,這便是答案。

為什麼企鵝不去北半球生活?

企鵝是鳥綱企鵝科所有物種的通稱,主要配色為黑白,走起路來搖搖擺擺,十分可愛。企鵝的翅膀沒有飛行能力,因此不能試圖通過飛翔去到北半球。

但是一旦到了水中,那短小的翅膀就成了有力的「劃槳」,幫助它們捕食磷蝦、烏賊、小魚,在海洋中暢行無阻。

據了解, 企鵝的游速可以達到每小時25-30千米,一天能游160公里。個別「迷路」的企鵝,還能游3000公里抵達另一個地方。

2021年底發生了一件趣事, 一只阿德利企鵝不遠萬里從南極「游」到了新西蘭,旅途長達3000公里!

人們將這只企鵝稱為「 Pingu」,據了解,這是新西蘭歷史上第三次發現南極企鵝。Pingu上岸的那一刻,伸脖子、搖尾巴,隨后望著海面一動不動……

這只迷路的企鵝也許是累了,它看著海面的樣子好像表情包:我是誰?我在哪?我家呢?

新西蘭動物學家解釋道,Pingu可能是在離南極較遠的海域覓食,不慎 被洋流帶到了新西蘭。企鵝康復中心的人將Pingu帶回去療養,之后把它放在一處安全的海灘上, 讓它自己游回家……

那麼問題來了,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預,Pingu能一直北上到北半球,甚至北極嗎?答案是,不能。

企鵝基本分布在南半球,唯一能越過赤道來到北半球的是 加島環企鵝,它們生活在位于南美大陸以西1000公里的 加拉帕戈斯群島(科隆群島)上。

既然都生活在赤道周圍了,為什麼這些企鵝不努把力,北上征服北半球呢?

說到底,企鵝是無法承受太熱的環境的,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這些企鵝,雖然地處赤道附近,但由于 秘魯寒流和赤道暖流在旁交匯,氣候不至于太過炎熱,溫度較為適宜。

也就是說,如果離開加拉帕戈斯群島太遠,企鵝就不免置身于 炎熱的水流和較高的氣溫,很可能遭遇生命危險。命都沒了,還談什麼開創北上的歷史呢。

長途跋涉顯然是行不通了,那如果直接將南極企鵝送到北極,它們能否在那里繁衍?

把企鵝直接送到北極,會發生什麼?

在20世紀,還真有人把南極的企鵝送到北極,它們的命運是怎樣的?

正常來說,一個物種去到新的環境中,往往會出現兩種結局。一是沒有天敵,瘋狂繁殖;二是水土不服死亡,或遭當地動物殺害。

比起南極來說,北極是更為危險的。這里生活著 北極熊、北極狼等兇猛的動物,企鵝很容易成為它們的盤中餐。

把南極企鵝送到北極的計劃,由挪威極地探險家 拉爾斯·克里斯滕森實施。他可能是考慮到這一點,所以選擇了一處相對安全的地方,北極圈內的 羅弗敦群島

1936年,第一批來到羅弗敦群島的是 9只帝企鵝;1938年,拉爾斯又將 60只企鵝帶到島上,其中包括 通心粉企鵝、巴布亞企鵝等等。

然而,有第一批「移民」的企鵝在先,這批企鵝已經吸引不了太多關注了。人們的熱情褪去,拉爾斯也沒有太大的興趣照顧這些企鵝。

之后,拉爾斯并沒有好心地把這些企鵝送回老家南極,而是直接放養,讓它們在這片土地上自由生長。

這些企鵝后來怎樣了?附近居民表示,他們偶爾會看到企鵝, 最后一次目睹是在1954年,后來就沒見過了。

這些企鵝的結果可想而知,都死了。這69只企鵝是不可能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,在北極開枝散葉的,最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 沒有食物

企鵝主要的食物是 南極磷蝦,這是北極所沒有的;可能有小魚,但是還有別的物種參與爭奪。此外,北極的一些生物還會捕食企鵝,這對成年企鵝、企鵝幼崽來說,都是致命的威脅。

「企鵝」名字的由來跟「北極企鵝」

現代企鵝無法在北極生存繁衍,但是在歷史上有一種 原始企鵝,生活在北極附近的一些島嶼上。它們名叫 大海雀,是一種游禽,體長75-80厘米,體重5公斤。

經過研究,科學家認為大海雀 主要吃12-20厘米的魚,喜歡集體活動,經常漂在海面上或潛入海中捕食小魚小蝦。

其實, 大海雀是「企鵝(penguin)」這個名字的第一個持有者。人們更早發現的是大海雀,后來才發現的企鵝。

在南極探險時,航海家們看到了黑白配色、不會飛的「鳥」,錯以為它們跟大海雀是同一品種,便將其稱為「penguin」。

二者外表非常相似,航海家們搞錯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但可惜的是,大海雀已經在 19世紀因為人類的大肆捕殺而滅絕了。

大海雀滅絕后,「penguin」這個名字,成了在南極發現的企鵝的專屬,翻譯成中文即為「企鵝」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本文圖片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

用戶評論

2023/3/27 16:24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