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說中的「無腳鳥」,一生邊飛邊睡,落地等于死亡,它如何繁衍后代?

文|科普圈

在童話故事中有一種「無腳鳥」,從離開巢穴開始就不斷飛翔,停下來就意味著死亡——它們會把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荊棘,發出凄美的歌聲,然后死去。

現實生活里沒有跟這個描述完全相符的鳥兒,但確實有一種鳥類 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,連睡覺都是邊飛邊睡,落地幾乎等于送死。它,就是雨燕。

雨燕是雨燕科鳥類的通稱,一共有18屬84種,最常見的是北京雨燕(樓燕)。它們是長距離飛行的冠軍,遷徙的往返距離長達3萬公里,甚至能 連續在空中飛10個月不落地

「以天為家」的雨燕

雨燕體長10-30厘米,體重9-150克,有著大大的鐮刀形翅膀,上面有10枚長的初級飛羽和一組短的次級飛羽。

雨燕的翅膀使得它們能夠快速飛行, 一般時速可達110公里,飛行上萬公里不成問題最快的時速有三百多公里——跟高鐵一樣快。

它們既可以飛得很快,也可以飛得很久。《當代生物學》發布的一篇研究報告表明,在非繁殖期間,有19只雨燕99%的時間都在空中飛翔,大多數僅在夜間停留在地面幾小時。

相關研究顯示,普通雨燕平均每天能飛570公里,記錄到的最大距離是,9天內每天飛行超過830公里。

這樣的飛行時間和速度,說是「以天為家」也不為過。事實也是如此,它們的進食等[生·理·需·求],大多是在飛行中完成的。

所有的雨燕專食昆蟲和蜘蛛,最主要的獵物是蜜蜂、螞蟻、蒼蠅等等,并且 捕食的場所是在空中

喝水的時候,它們也不像其他鳥兒那樣停靠在岸邊、石頭上愜意飲用,而是掠過水面時飲水。

至于排泄更是不必多說,不光雨燕,其他鳥類也有在空中解決的情況。

最神奇的一點是,它們甚至可以在空中睡覺。

雨燕飛行時可以采用 「半腦慢波睡眠」的方式休息,一邊大腦保持清醒,另一邊大腦進入睡眠狀態。

此時,它們會適當降低飛行的高度,保持飛行的平衡,以免墜落地面。

雨燕在天空來去自如,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空中度過,這樣的它們,在地面上的生活會是啥樣呢?

落地幾乎等于送死?

翱翔于藍天的雨燕,落到平地上的下場卻很狼狽。它們的 腿腳跟其他鳥類相比 較為小巧,而 翅膀又非常大,所以一旦墜地,就難以借助腿部的力量再飛起來。

墜地的雨燕長時間暴露在空地上,就 增加了被天敵發現的幾率。這時它們難以飛翔避敵,很容易遭遇危險。

因此,「落地」對于雨燕來說,并非什麼安全的選項。當然,這也不是說它們一輩子都只能飛。

除了少見的「歇腳」之外, 在繁殖季節,雨燕會停下來筑巢育雛。它們的腳無法用力彈跳,但是可以牢牢掛在垂直面上。

雨燕的尾巴有叉尾、針尾, 針尾型雨燕的尾羽堅硬,可以在它們停留在垂直面時,起到支撐作用。

抓持在垂直面的雨燕如果想要重新飛起來,可以先往下躍,然后揮動大翅膀起飛。

相似又獨特的繁衍方式

繁殖是雨燕難得落地的時期,此時的它們跟很多鳥類一樣,需要為孕育雛鳥而搭建巢穴。

雨燕的繁殖期大約在5-7月,它們對配偶非常忠誠。筑巢時,雄鳥會先抵達巢址「占位」。不同種類的雨燕,選擇的巢址和筑巢大小都不一樣。

比如 煙囪雨燕,它們的巢就是沿著垂直的煙囪搭建的;黑雨燕則把家建在海浪翻涌的懸崖峭壁,浪花的飛濺可以掩護它們的巢穴。

因為雨燕在地面上缺乏機動能力,所以它們的巢基本都建在爬行類、哺乳類掠食者難以企及的地方。

而它們繁衍后代的方式,又區別于其他鳥類。

雨燕可以在空中完成交配,雄鳥跟雌鳥飛到合適的距離和位置,對準泄殖腔后飛行一段距離,只需要幾秒鐘即可。

之后,雌鳥會產1-6枚卵,孵化時間半個月到一個月,雛鳥留巢的時間為1-4個月。 剛會飛的普通雨燕幼鳥,就展現出了強悍的飛行能力,3天內能從英國飛到西班牙的馬德里。

有的幼鳥從飛離巢穴后,一直在天空生活,直到2年后的夏天,才著陸在某個潛在的巢址。

血色燕窩是雨燕啼血而成?

燕窩不止取自金絲燕的巢穴,有的也來自于雨燕的鳥巢。一些種類的雨燕能夠用 舌下腺分泌的液體,混合其他物質做窩,但它不是我們尋常意義上的「口水」。

燕窩是一種珍貴的營養品,有些特殊的燕窩呈現紅褐色,被稱為 「血色燕窩」。有人說,血燕是雨燕「嘔心瀝血」制成,價值更高。

血燕的價格一度被炒到萬元一兩,受到利益的驅使,還有商家人工制造「血燕」出售。但專家表示, 血燕并不是雨燕用血筑成,而是燕窩處于密封的洞里,在高溫、潮濕環境下經過氧化發酵的產物,營養成分跟普通燕窩差不多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本文圖片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

用戶評論

2023/3/28 11:00:57